運動員之痛!跟腱斷裂的診斷與術後康復

img

跟腱是連接腳後跟與小腿之間的一條粗壯結實的肌腱,功能是負責踝關節的跖屈,對於行走等日常生活得動作的完成起重要的作用。
多數跟腱斷裂發病與跟腱過度勞損、踝關節在過伸位突然用力受傷有關,據統計70%以上的跟腱自發性斷裂在運動時發生,主要為羽毛球、籃球、足球、網球等球類運動或跑步等田徑運動,
患者男女比例約為2:1,多發生於30歲~45歲。斷裂時常自覺足跟部擊打感,斷裂後跛行步態,單足提踵無力,局部觸摸斷裂處有空虛感。

 

足跟的解剖結構

跟腱是小腿三頭肌,即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結構,止於跟骨結節,主要的功能是完成踝關節跖屈動作,是人體最粗最大的肌腱之一,對機體行走、彈跳、站立和維持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。跟腱長約15cm,自上而下逐漸變窄變厚,根骨結節上方2~6cm處最狹窄,斷裂部位多位於距跟腱止點上方4cm~6cm處。

臨床表現與診斷

生活中最常見的跟腱斷裂屬於自發性斷裂,即在運動的過程中由於承受過強的牽拉導致斷裂,通常跟腱斷裂時,患者能感覺到小腿疑似被人踢了一腳,隨即足跟部出現疼痛、無法承重、跖屈、提踵動作受限等症狀。查體時可發現局部凹陷,可觸及跟腱連續性中斷,趾屈時肌力明顯減弱,提踵試驗(Thompson試驗)陽性,若患者出現以上症狀可初步診斷為跟腱斷裂。

提踵試驗(Thompson試驗)

影像學檢查在診斷跟腱斷裂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其中首選的是超聲檢查,肌腱超聲檢查是最方便、快捷且實惠的檢查方式,具有較高的敏感性,通常作為初步篩查,但需要注意的是,倘若只有部分跟腱斷裂,尤其是腱內斷裂時,其敏感性就大大降低。而MRI檢查對軟組織靈敏性較高,可比較準確地顯示跟腱及周圍軟組織情況,明確跟腱是否斷裂及斷裂的具體位置,且對日後手術具有指導意義。此外,普通X線片可用於判斷是否有跟腱附著部位的急性撕脫骨折。

治療方式

跟腱斷裂後需立刻緊急處理,用冰塊或其他涼的物品對跟腱部位進行冷敷,以減輕局部腫脹;使用拐杖,避免傷腿負重;疼痛劇烈時,可口服消炎止痛藥;使用功能性支具進行簡單的固定,防止跟腱部位再次發力,抬高患肢立即就醫。

急性跟腱斷的治療方式通常取決於患者的年齡、活動水平和受傷的嚴重程度,通常年輕人,特別是運動員,傾向於選擇手術來修復完全斷裂的跟腱,而老年人活動量小,多選用跟腱靴、石膏或支具固定等非手術治療。

術後康復

第一階段:術後保護、癒合 (術後0-4周)

  • 主要目的:減輕疼痛、腫脹;減少瘢痕形成,儘可能避免肌肉萎縮

術後第一天,術後患肢通常會用一過踝關節與膝關節的石膏固定,麻醉消退後,如疼痛不明顯,可嘗試以下活動方式:
①活動足趾—即用力、緩慢、儘可能大範圍地活動足趾,切記不可引起踝關節活動!這對於促進循環,消退腫脹、防止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意義;
②股四頭肌(大腿前側肌群)等長練習—即大腿前上方肌肉繃緊及放鬆,在不增加疼痛的的提下儘可能多做,大於500次/日,這可以預防術後大腿肌肉的萎縮,有助於術後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。

術後第2天,繼續以上練習,可扶雙拐,患肢不著地行走,但僅限於必要的日常活動,同時嘗試以下康復動作:
①直腿抬高—一腿抬高至足跟離床約15cm處,保持至力竭,建議10-20次/組,2-3組/日;
②側抬腿練習—側臥位,健側肢體在下,髖關節外展抬起患肢,建議20-30次/組,2-3組/日;
③後抬腿練習—俯臥位,患肢伸直向後抬起至足尖離開床面,建議30次/組,2-3組/日。

 

術後為使跟腱癒合牢固,石膏托一般需固定4周左右,石膏固定期間,每日按照上述康復訓練動作進行練習。

第二階段:關節活動訓練(術後4-12周)

  • 目的:開始關節活動練習,強化腿部肌力練習;開始負重練習,逐步恢復正常步態行走

術後第4周來醫院複查,根據具體情況,由醫生將石膏托鋸短至膝關節以下,同時可以嘗試以下康復動作:
①膝關節屈曲及伸直練習,因長時間的固定狀態,膝關節活動度會有所下降,故練習初期可能有疼痛,堅持練習可改善到正常活動狀態;
②腿部肌力練習,主要包括:抗阻屈膝、抗阻伸膝、各方向抬腿,以恢復石膏固定期萎縮的大腿肌肉。需要注意,石膏托在練習時可暫時取下,其餘時間必須佩戴!

術後第6周,可完全去除石膏托,逐步完成從足部石膏固定到穿鞋轉換過程,初期可以在鞋中放一個足跟墊(通常會使踝跖屈20°~30°),隨著關節活動度的增加,足跟墊的高度應隨之遞減,當患者的步態恢復正常時,即可去除足跟墊。
 

術後第10周,開始被動跟腱牽拉練習,患肢屈髖屈膝位,雙手握住患肢腳掌,以輕柔力量足向背側牽拉,並在此後的訓練中逐漸增強;同時可嘗試靜蹲練習、抗阻勾腳等動作,以加強腿部肌肉力量。

第三階段後:早期肌力訓練(術後3-5月)

  • 目的:恢復踝關節各方向關節活動度,強化化肌力,改善關節穩定性,逐步恢復患肢運動能力。

術後3-5月,在逐步恢復正常步態後,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康復,該階段可嘗試以下康復訓練方法,
①強化牽拉跟腱—患肢屈膝,抬起腳掌,身體前傾,靠體重下壓以牽拉跟腱;
②固定自行車練習,由無負荷逐漸增加負荷,剛好至跟腱處出現輕微牽拉感;
③開始游泳練習,運動員則可以開始基項動作的專項練習。需要注意的是,此期間繼合的肌腱尚不足夠堅固,故練習及訓練應循序漸進。

第四階段:逐步恢復運動(術後5-7月)

  • 目的:恢復運動或劇烈活動,強化肌力,開始跑跳練習

術後5月時應該對踝關節的跖屈肌、背屈肌、內翻肌和外翻肌進行一次等速肌力評定,此階段應繼續加強上述肌力和耐力的等速練習,

漸進抗阻練習和柔韌性練習在可耐受範圍內進行,基於個體化運動水平而定的靈敏性練習也應加入到康復計劃中。在直平板上進行跑步和體育鍛鍊,然後逐漸增加難度和要求,比如交叉步、編織步、八字步、加速及減速訓練等。

第五階段:全面恢復體能訓練(術後7-12月)

  • 目的:全面改善關節活動度、肌力、柔韌性,恢復正常體育運動

根據患者對運動水平的要求和身體狀況的不同,最後階段的康復可以從術後7月起持續到術後12月。在此階段,積極彌補肌力和柔韌性方面的缺陷。為了達到體育運動所需的正常肌肉耐力水平,需要進行單腳練習,比如單腳跳、單腿兩側跳和象限跳。當患者準備恢復全面的體育運動時,功能性的評定,比如垂直跳躍評定,可以用來明確患者處於動態運動中的功能狀態,當患肢的功能達到健側的85%,並且得到醫生的允許,即可恢復正常的體育運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