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,體內「濕熱」重,想祛濕降熱,多吃兩種食物,保護脾胃

img

夏日到來,很多人都存在胃口不佳、無精打采的現象。特別是很多整天呆在冷氣房中的人,這些症狀更是嚴重。許多人認為這是炎熱和過度勞累導致的,但是事實可能並非如此,或許是你的身體中濕熱過重,從而導致脾胃虛弱。特別是夏天的時候,這類病症尤為高發,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?

 

夏日為何更容易濕熱入體,三點原因是關鍵

 

1、夏日的氣溫高、濕度大

夏天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其氣溫更加炎熱,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更高。一般在南方地區,白天的氣溫能夠達到三十幾度,這樣的高溫也導致冷熱空氣對流更加強烈,從而引起暴雨天氣增多。

過高的氣溫和濕度,必然會導致濕熱入侵人體。造成身體的濕氣增加,從而損傷脾胃。所以很多人在夏天的時候,都存在濕熱入體,脾胃虛弱的症狀。
 

2、喜歡吃生冷的食物

天氣炎熱的時候,身體每天都會流失大量的水分。而相對於白開水而言,冰凍的水無疑能夠更好的起到降熱止渴的作用。特別是很多喜歡戶外運動的人,運動完之後一身大汗,更需要通過冷飲進行降溫。這些冰水雖然解渴,但是卻會刺激脾胃,造成脾胃功能下降。而脾臟是主濕氣運化,脾胃虛弱的人,身體內的濕氣自然就會淤積,造成胃口不佳。
 

3、不規律的飲食習慣

不僅僅是外界的氣溫變化,會影響人的脾胃健康狀況。飲食上的不節制也一樣會導致脾胃功能衰退,從而導致濕熱淤積。隨著經濟一同發展的,還有各種外賣行業。這也反映出年輕人在飲食上的不規律,經常飢一頓,飽一頓。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,自然會對脾胃產生一定的損害。

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,這些本就脾胃受損的人,自然更加容易出現消化不良、濕熱入體的症狀。這都是由於他們平常沒有好好吃飯,保護好自己的脾胃健康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講: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這些話語都說明了合理搭配的食物,對身體的重要性。只有各類營養均衡,每日按時吃飯,才能保證脾胃康健,更能抵禦濕熱入侵。

夏日炎炎,外界的高溫和濕氣,經常會讓人濕熱入體而不自知。往往只會以為自己是狀態不佳,導致的一系列症狀。如何判斷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呢?如果出現了這三種症狀,你就要當心了!

 

夏日如何分辨脾胃健康狀況?三大症狀早知道

 

第一、消化不良、胃口不佳

一般在夏天的時候,很多人都會有胃口不佳的現象。其中必然有部分是因為高溫、疲勞所引起的。但是也有部分是脾胃虛弱導致。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,脾胃虛弱的人,更討厭油膩葷腥的食物,看見了可能會出現反胃的情況。而普通的的胃口不佳,卻只是因為勞累而不想進食而已。

脾胃虛弱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,那就是病人會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。吃下食物以後,一般只需要一兩個小時,腸胃就能夠將其大部分消化。但是如果吃過飯後一個小時,仍然感到胃部食物較多。這就說明你的腸胃消化受到影響,可能就是脾胃虛弱引起的。

 

第二、糞便不成型

除了消化不良、胃口不佳外,脾胃虛弱還會導致排泄出現變化。因為體內濕氣較重,很容易出現腹瀉、腹痛等常見的現象。一般表現為大便水分含量更高,形狀不成型。這些變化都說明了,你的脾胃健康出現了問題,需要注意保養了。

 

第三、身體四肢浮腫,精神萎靡

脾胃是主水分運化的器官,脾胃虛弱的人,身體內的水分代謝也會延緩。再加上外界的空氣濕度大,就會導致體內水分含量過多。這些多餘的水分,會通過血管壁的滲透作用,進入體表的細胞之中。造成四肢出現腫脹的現象。

並且脾胃虛弱的人,身體代謝速率慢,精神狀況也會相應的下降。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熱量代謝供給,就會出現精神萎靡、昏昏欲睡的現象。這也是濕熱入體,脾胃虛弱的常見現象之一。

這些現象的出現,往往意味著此時你需要調節脾胃健康。而藥物往往會有很大的副作用,所以不如通過食物搭配,達到強脾健胃的目的。夏日健脾開胃,不如多吃兩種食物。
 

夏日常吃兩類食物,健康脾胃與你相伴

 

1、蓮藕

蓮藕作為夏天常見的食物,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養生食品。蓮藕除了營養豐富外,對脾胃也有一定的好處。蓮藕性寒味甘,歸胃經。常吃蓮藕具有散瘀祛腫的功效。並且蓮藕還能夠刺激腸胃,緩解消化不良的症狀。促進身體內代謝廢物,對於脾胃的消化功能,有很好的促進效果。

夏日炎炎,喝一碗蓮藕湯或者清炒藕片,既能夠清熱解暑,也能強健身體的脾胃。
 

2、糯米

中醫認為,糯米性溫味甘,是脾臟的滋補品,能夠強脾暖胃。在《本草經疏》中,對於糯米也有記載,稱讚糯米是「補脾胃、益肺氣之谷。」

如果當你胃口不佳的時候,不想吃太油膩葷腥的食物。也可以嘗試著吃一點糯米粥,既能夠清熱解膩,也能滋補受損的脾臟。對於老人而言,喝粥還能夠減輕消化負擔,對於減輕腸道消化負擔很有幫助。

夏日到來,人難免會因貪涼、飲食不規律等問題,出現脾胃虛弱、濕熱入體的症狀。但是如果不懂得及時調理,這些濕氣就會進一步損害身體的健康,從而引發疾病。所以除了關注脾胃健康外,也要在平時多吃這兩種食物,將養生的理念劃入生活的點滴之中。